×
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?普京回应语惊四座!
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?谁又会支持日本?近日,普京说了一句话,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...
普京到底说了什么,打死你也想不到
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
八路军中的外国女记者

第28章 午餐会上,她向最不可能捐款的人走去

美国大使馆的餐厅内,魏德迈夫人、威尔斯、罗伯特等十余人围坐在一起,精致的瓷器中盛放着西式餐点,银质餐具在灯光下闪闪发亮。

魏德迈夫人——这位在华经营书店多年的美国女性——微笑着问坐在身边的美国扬子江巡逻舰队的旗舰舰长:“威尔斯先生,你们的旗舰停泊在哪儿呢?”

“哦,我们巡逻舰队的旗舰停泊在汉口。我们最频繁的观测项目之一,就是坐在小炮舰上,眼看着日本人空袭这个几百万人口的武汉三镇。”威尔斯用叉子无意识地拨弄着盘中的沙拉,忧心忡忡地说,“诸位,我们在这里享用午餐,而武汉失守的危险却在一天天地临近。日军已经突破了田家镇要塞,距离汉口不到一百公里了。“

美国德士古石油股份公司远东经理罗伯特放下红酒杯,无奈地耸耸肩:“眼看着一个可怜的中国走向战败、瓦解和崩溃,却没有谁来扭转这种局势,这简直是一场灾难。“

威尔斯转过头,看向魏德迈夫人:“亲爱的夫人,也许您还有另外的好消息吧?您总是能带来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。“

魏德迈夫人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:“您猜得很对,威尔斯先生!我有让人看到希望的消息。“她环视众人,“我指的是八路军,他们还有活跃在长江南北两岸的新四军部队。我的朋友史沫特莱就是从他们那边过来的,带来了许多第一手的消息。“

威尔斯不怀好意地说:“我听说史沫特莱是一个相当执拗的人,并且语言尖酸刻薄!“

魏德迈夫人意味深长地回应:“我的结论是,心直口快的人可能不受欢迎,但在中国,谁要想不得罪人就只好什么事情也不做了。“她优雅地啜了一口茶,“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。“

威尔斯继续追问:“有报道说,史沫特莱是在搞救济,而不是在从事独立的记者工作,是这样的吗?这似乎有违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准则。“

“确实,史沫特莱并没有把这两种工作加以区分,“魏德迈夫人从容辩解道,“不过,无论如何,她不是第一个参与敌后活动的战地记者。“她转向在座的各位,“我记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,到西班牙采访的记者就经常为部队驾驶救护车,这有什么值得指责的吗?海明威先生不也是如此?“

威尔斯仍带着明显的偏见:“史沫特莱所做的救济工作本身大概不会引起多少议论,但是,她积极支持八路军使她成了一个大有争议的人物,因为这会使她选择一些对八路军方面有利的新闻报道。“

魏德迈夫人表情变得严肃:“我了解史沫特莱,她总是保持着一种独立的观点。如果她支持八路军,那是因为她亲眼所见的事实使然,而不是什么盲目的忠诚。“

就在这时,餐厅的门被推开,史沫特莱与弗兰西丝一起走了进来。与众人印象中那个穿着工装裤、背着照相机的战地记者形象截然不同,今天的史沫特莱穿着拖地的深红色长裙,白色的露肩上衣衬托出她晒得微黑的皮肤。她没有带照相机,而是换了一个精致的鳄鱼皮手提包。她的金发精心梳理成时髦的发型,完全是一位上流社会的淑女打扮。

“哦,史沫特莱来了!“魏德迈夫人惊喜地站起身,向她们招手。

威尔斯立刻转过头,压低声音说:“有人说她是领取津贴的八路军代理人,我今天倒是想当面问她是不是有这么回事。“

魏德迈夫人冷冷地回应:“我才不相信这种廉价的谣言呢!问题是,值得我们英美两国上层社会考虑的是,为什么像史迪威、卡尔逊这样有头脑、有教养的人,会自愿地为八路军宣传呢?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?“

“是呀,这是为什么?我也想猜猜这个谜语。“罗伯特露出了饶有兴趣的表情,手指轻轻敲击着酒杯。

魏德迈夫人热情地招呼:“亲爱的艾格妮丝,请到这边来!“

史沫特莱惊喜地回应:“魏德迈夫人,是您呀!“

在众人的注视下,史沫特莱与弗兰西丝优雅地穿过餐厅,来到魏德迈夫人旁边的两个空位旁。魏德迈夫人向大家介绍:“这位就是著名记者,艾格妮丝·史沫特莱女士。“

史沫特莱随即介绍身边的同伴:“这是我的朋友,弗兰西丝小姐!“

威尔斯礼貌地做了个“请“的手势:“两位女士请坐。“

待她们落座后,魏德迈夫人关切地问道:“艾格妮丝,你怎么啦?一点儿也不像是从太行山那边出来的人啦!你跟**将军一起签署的募捐医药用品的信,我收到了。。。我当即就发出了一批医药用品,八路军收到了吗?“

史沫特莱微侧着头,灰蓝色的眼睛闪烁着感激的光芒:“已经收到了,谢谢您!那些药品在前线救了很多伤员的命。“她顿了顿,“特别是磺胺类药物,在缺乏现代医疗条件的游击区简直是救命的神药。“

魏德迈夫人拉着史沫特莱的手:“能在这儿碰到你,我太高兴了!你是什么时候到汉口的?“

“上周才到,“史沫特莱回答,“我是来为国际红十字会协调医疗物资的。“她转向在座的各位,“各位可能不知道,在华北游击区,一个绷带都要重复使用三四次,手术器械要在沸水里煮上几个小时才能勉强消毒。“

魏德迈夫人深有感触地点头:“战争局势的发展非常快。现在中国战时医疗条件的落后,简直叫我震惊。昨天我才了解到,中国军医界大多数人从来没见过夹板或现代化的消毒器,真可怕呀!“

史沫特莱接口说:“所以呀,魏德迈夫人,这就是我为什么在中国西北就写信给您、请求支援的原因。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缴获的日军医疗设备,是他们唯一像样的医疗资源。“

魏德迈夫人会心地笑了:“我还会尽力继续支援他们的!下周将有一批来自美国的医疗物资到港。“

威尔斯突然插话,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质疑:“我想,您说的不会是去支援八路军吧?据我所知,美国政府承认的合法军队是国民革命军。“

魏德迈夫人镇定地回答:“我指的是中国的抗日力量。在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一点上,国共两党是一致的。“

史沫特莱补充道:“恰恰是八路军在华北的最前线——他们甚至是在敌人的后方作战。就在上个月,他们在冀中平原摧毁了日军的三个据点,缴获了大量武器。“

罗伯特好奇地问:“听说他们的部队都是非法的?国民政府不是一直试图限制他们的活动吗?“

史沫特莱微侧着头反问,语气中带着一丝讽刺:“请问罗伯特先生,除了坚决抗战的行动以外,还有什么是合法的呢?当日本人的刺刀抵在喉咙上时,讨论合法性是不是有些奢侈?“

威尔斯讪笑着转换话题:“史沫特莱女士,我倒是不懂,连像您这样漂亮的人儿,为什么也会跟他们那种叫花子一样的军队搞在一起,还费尽了辛苦跑到大西北去?“他意味深长地停顿了一下,“您是不是跟哪一位中国的将军恋爱上了?“

餐厅里顿时安静下来,所有人都看向史沫特莱。史沫特莱哈哈大笑起来:“我可能是跟成千上万个中国将军恋爱了。“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,她解释道,“我指的是八路军的那些普通的指战员。他们的军服直到今天可能还不大整齐,因为蒋委员长克扣了他们的军饷和给养。可是,他们的品格和他们为民族自由而斗争的决心,让我敬佩不已。“

威尔斯疑惑地问:“真是这样的吗?据我所知,他们不过是些拿着原始武器的农民。“

史沫特莱揶揄地说:“您有一个误会,威尔斯先生!您以为只有丑八怪那样的女人才会去同情八路军,才会去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。“她优雅地整理了一下餐巾,“在这上面,您可能是发生了估计上的误差,对吗?“

魏德迈夫人点头微笑,用手掌轻轻拍了拍史沫特莱的手,表示支持。

史沫特莱欠身对大家说:“请各位稍等,我看见宋子文先生在临桌就餐,容我过去打个招呼。“

魏德迈夫人微笑着点头:“去吧,亲爱的。“

史沫特莱端起盛着香槟的水晶杯向走过去。她注意到宋子文正与人低声交谈。这位哈佛毕业的财政专家今天穿着剪裁考究的深色西装,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而精明。

“宋先生,我是美国记者史沫特莱。“她举杯致意,“冒昧打扰,特来给您敬酒。“

宋子文略显惊讶地起身,玻璃杯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:“久仰大名,史沫特莱女士。您在《法兰克福日报》的战地报道令人印象深刻。“

史沫特莱直视这位掌握中国财政命脉的官员:“宋先生,您是否了解中国士兵的医疗救助实况?“不等对方回答,她继续道,“一个普通士兵只能从饷金中得到极少的医药补助费;而在国军部队里,这点微薄的补助费还经常被长官们私吞。“

宋子文微微皱眉,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酒杯:“哦?“他的反应既像是惊讶,又像是早有预料。

“更严重的是,“史沫特莱压低声音,“红十字委员会得到的国外捐赠必须遵循捐赠者提出的条件——只救助难民,不向战斗人员提供医药救护。这意味着前线士兵无法从中获得任何帮助。“

宋子文沉吟片刻,道:“我听说过这些情况,只是从未有人像您这样直言不讳。“

史沫特莱的情绪激动起来,手中的酒杯微微颤动:“前方士兵每分钟都在流血、死亡,忍受着伤痛的折磨。这一切,您不会不知道吧?“

宋子文环顾四周,确保没有记者在旁记录,然后坦然承认:“您说的是事实。但战争时期,资源分配总是艰难的抉择。“

“我现在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成员,“史沫特莱抓住机会,“正在为战斗人员筹款提供医药救护。您能为我们中国的抗日将士捐献一点爱心吗?“

令人意外的是,宋子文爽快地答应了:“好吧,史沫特莱女士,我响应您的倡议!“他从西装内袋取出支票本,龙飞凤舞地签下法币一万元的捐款。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二十年的收入。

当史沫特莱回到座位时,弗兰西丝凑近低语:“艾格妮丝,我发现我父亲的老同学孔祥熙也来了。他就在靠窗的那桌。“

史沫特莱眼睛一亮:“这是个绝佳机会!我要向你父亲的老同学募捐。“

弗兰西丝却面露忧色:“就看他买不买你的账。谁不知道孔祥熙是**老手,他会向八路军捐款吗?“

史沫特莱毫不气馁,将酒杯重重放在桌上:“我还是要去试一试。为了那些没有绷带的伤兵,值得冒险。“

两人来到靠窗的餐桌旁,孔祥熙正与几位实业家讨论战时经济。弗兰西丝亲热地喊道:“孔伯伯,您好!“

“哦,是弗兰西丝呀!“孔祥熙站起身,“你父亲还好吗?我们在欧柏林大学时可是形影不离。“

寒暄过后,弗兰西丝介绍道:“这位是我的好朋友,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女士。“

孔祥熙与史沫特莱握手时,眼中闪过一丝警惕:“久仰大名。怎么最近报纸上少见您的大作了?“

弗兰西丝抢先回答:“她正全力为中国红十字会募捐呢!“

“看来史沫特莱女士的工作已超越了记者职责。“孔祥熙意味深长地说。

史沫特莱单刀直入:“孔博士,您也要为在您家乡山西抗日的农民游击队捐款啊!“

餐厅里的嘈杂声似乎突然远去。孔祥熙的笑容凝固了,他慢慢放下雪茄:“对不起,我不允许为八路军募捐。正规军饷已经足够。“

“据我所知,农民游击队不在编制之列。“史沫特莱寸步不让。

孔祥熙的脸色阴沉下来:“八路军扩充部队是‘非法抗日‘,拒绝提供军饷理所当然。“

史沫特莱突然转变策略,语气柔和:“孔博士,我不是为八路军要求什么。他们当然对军饷是满意的。“她停顿一下,“我是为正在保卫您祖宅和祖坟的山西农民求援。日本人已经烧毁了太谷县的孔家祠堂,不是吗?“

这句话像利箭般击中目标。孔祥熙想起上周收到的家书——日军确实洗劫了太谷老宅。沉默良久,他突然大笑:“史沫特莱女士,您的请求让我无法拒绝。“他从侍者手中接过支票本,签下惊人的十万元法币。

当史沫特莱接过支票时,餐厅的灯光似乎都明亮了几分。她深深鞠躬:“我代表山西的游击队员们感谢您。您的捐款将挽救无数生命。“

回座途中,弗兰西丝难掩兴奋:“艾格妮丝,你简直是个魔术师!“

史沫特莱情不自禁哼起家乡的牛仔民谣。

弗兰西丝感叹:“我永远不敢像你这样直接索要捐款。“

“亲爱的,在中国,“史沫特莱眨眨眼,“有时候最直接的方式反而是最有效的。这些达官显贵在乎面子胜过金钱,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展示慷慨的机会。在武汉即将沦陷的危急时刻,我就是要从最不可能的人那里争取到宝贵的医疗资金。”

参考书目:

1、《中国的战歌》,(美)艾格妮丝·史沫特莱著,江枫译,作家出版社,1986年出版。

2、《史沫特莱——一个美国激进分子的生平和时代》,(美)珍妮斯·麦金农、斯蒂芬·麦金农著,汪杉、郁林、芳菲译,中华书局,1991年出版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章
功能呼出区
content